社團法人台灣職業人資發展策進會
淺談憂鬱症及樂活-以行動取代思考乃憂鬱心理之鑰

臨床心理師 陳妙

 

人類的困擾不是來自事情本身,而是來自人類對事情的看法 ( Albert Ellis (1913-))。過多的負面思維是憂鬱症患者的心理特質,印度大師奧修說「如果你的展望集中在不幸上,你將會生活在地獄裡;如果你的展望集中在快樂上,地獄就變成天堂。」是相同道理,如果想改變頭腦的思考模式,呼吸是一個重要的方法,奧修為此發展出很多的呼吸靜心方法。除此,如果能以行動執行力取代一直想像的習慣,不但能夠讓您的身體、心理處於當下,亦能因積極行動的結果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,這可是排除抑鬱的良方。

 

本世紀的心理健康問題備受重視,「健康促進」是世界衛生組織(WHO)對本世紀最關心的議題,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推估,西元兩千年,憂鬱症將是造成人類喪失生活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,而世界上大部分的國家,卻仍輕忽這些心理疾病對社會、經濟造成的重大衝擊,故世界衛生組織成立半世紀以來,首度將心理衛生列為當年(2001年)的宣導主題,臺灣在2001年也成立「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」。憂鬱症患者目前在世界各國不斷盤升,患者失眠、絕望及失去功能,如此不僅困擾著個人、家人,也影響著經濟發展,WHO並促請世界各國一起重視對人類身心會造成負面影響的憂鬱症。可見憂鬱症的防治,已經是每個人都應注意的心理健康課題。

 

Beck1987)認為心理疾病乃因自動思想、不良假設與負面自我陳述而生。在抑鬱患者中,其思想通常是關於失敗、自我價值,而有焦慮困擾者則只關心危險(ClarkBeck & Brown1989)。接著Beck提出抑鬱者的認知三角,而抑鬱認知治療模式重點在於患者會系統性地錯估當前與過去經驗,導致自視為一位失敗者、世界是充滿挫折、未來是淒涼的。這些三種負面觀點即稱為認知三角(cognitive triad),所包含的負面觀點,關於自我的如:「我能力不足,不討人喜歡、毫無價值。」,關於世界的如:「世界對我們要求太多,生命代表不斷的打擊」,關於未來的如:「對我目前而言,生活總是涉及痛苦與被剝奪。」此外,抑鬱者傾向謬誤的訊息處理,如將日常難題誇大成災難並從單一遭拒的事件過度概化到產生「沒人喜歡我」的信念。就是這些思想問題,負面基模以及認知錯誤才產生抑鬱。

排除抑鬱,「樂活」是現代人追求的目標,正因此Beck的正面思考此刻正風行於全世界,歸納言之,正面思考能力強的人,有三種特質提供大家參考:一、能坦然面對現實。二、擁有深信“生命有其意義價值觀。三、及時解決問題的驚人能力。如果能在建立正面思維的過程中學習肌肉放鬆、靜心等動態活動整頓身心靈,就能較快速通往樂活的境地。

 

 


上一頁